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

0-4 【內容試讀】從「小」開始學理財

學習理財,應該從「小」做起,是雙關語。
意指:從年紀很「小」時,就由「小」地方做起,
及早培養記帳的習慣、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、
建立理財的概念。



過年期間,有一位中學生Call in 到我的廣播節目,抱怨說他的壓歲錢放在枕頭下,睡醒之後不翼而飛。本來我以為是個失竊事件,沒想到他告訴我說:「這是我家的慣例啦,從小到大每年都如此,爸媽叫我們把紅包壓在枕頭下,年初三醒來,所有的壓歲錢,就充公啦!」

他的媽媽突然把話筒搶過去,說的理由也很實在:「主持人,別聽他亂說,我是幫他把這些錢存起來,當做他的教育基金。」我很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及處境,也知道孩子的感受,壓歲錢在兩代之間的衝突,有沒有更好的解決之道呢?

每個人的家境不同,壓歲錢的處理方式差異也很大。對於手頭比較緊的家庭來說,即使湊足孩子的壓歲錢,都還不夠新學期的註冊費呢!更何況這些壓歲錢不是憑空掉下來的,往往父母也投資了不少在別人家的孩子身上,是基於禮尚往來的互動,才輾轉進了孩子的口袋,甚至在帳面上根本是賠錢的。所以,我建議父母藉這個機會,把相關的金錢往來關係說明清楚,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。

學習理財,從﹁小﹂做起,其實是個雙關語,應該從年紀很﹁小﹂時,就由﹁小﹂地方做起,及早培養記帳的習慣、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、建立理財的概念。
首先,應該讓孩子知道現金的流動方向,讓他們知道錢財是有進有出的,孩子年紀若足夠大,可以更進一步解釋這些錢打哪兒來、從哪兒出。在現金的進出之間,除了獲利、虧損之外,還有人情和義理,無論紅包金額大小,都要對贈予紅包者抱著感恩之心,並且向這些長輩學習﹁願意對別人好、善待別人﹂的胸襟,這會比他們實際上得到多少壓歲錢,有更多的心靈收穫。

第二,幫助孩子到銀行開立帳戶,最好讓他一起前往填寫表格、蓋印章,讓孩子從很小的年紀就有和金融機構往來的經驗,順便強調金融信用的重要性。孩子擁有這本銀行存摺,更容易培養對自己資金的責任感及管理權。

第三,和孩子一起規劃壓歲錢的用途,並且取得共識。千萬不要未經溝通,就擅自挪用孩子帳戶裡的錢,否則前面所有的努力就等同於前功盡棄。
也許這方面的共識取得不易、執行困難,但至少可以規劃大致的比例,包括:補貼學費;日常零用金;購買孩子期望已久的玩具、衣物、用品;還有絕不能動用的部份……劃分清楚,將有助於帳戶管理。如果行有餘力做些投資、買個基金,也是親子共同學習理財的開始。

第四,趁機教孩子培養記帳的習慣,即使是不起眼的小額零用金,也要清楚記載花費在什麼地方,定期統計,可以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、建立理財的概念。
就像那句老話:給孩子魚吃,不如教他釣魚。妥善處理孩子的壓歲錢、零用金,親子之間獲得的絕對比金錢更多。


財富的多寡,取決於對金錢的態度

一個人財富的多寡,常建立於他們對金錢的態度。美國激勵大師哈福.艾克(T. Harv Eker)在《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》(Secrets of the Millionaire Mind)書中提到:「富人欣賞其他有錢人;窮人討厭有錢人。」嫉妒別人的成就是一種負面的能量,容易阻隔我們通往成功之路。

看到這段話,我想起兩個在夜市擺攤的朋友。攤販甲賣很有創意、很新潮的飾品;攤販乙賣東南亞風格的輕便服飾。兩個攤子的生意都很好,他們感情不錯,也有私交,多年相處下來,變成無所不談的好朋友,但因為做生意的想法態度很不一樣,所以常會為了對顧客的態度不同而意見相左。

攤販甲主張開門做生意來者不拒,不論顧客買或不買他都很客氣,尤其他對於有錢人特別禮遇,甚至還會主動給予折扣。攤販乙則不屑這種作法,常罵他:「幹嘛討好有錢人,他們那些錢若不是祖先遺產,就是輕鬆賺來的,不像一般人花的都是血汗錢……」

攤販甲卻認為:「除非是少數的暴發戶,我相信大部分有錢人的財富,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獲得的,所以應該特別敬重他們。」攤販乙對這種說法很不以為然,當有錢的貴婦出現在攤位前時,他總是特別冷漠,如果貴婦東挑西揀最後卻沒有購買,他就會在背後謾罵:「看她那付珠光寶氣的樣子,一定是被人包養的。」

攤販乙常抱怨:「有錢人的生意最做難做,因為他們既精明又小氣。」攤販甲卻有完全不同的觀點,他認為有錢人不是小氣,而是花錢比較謹慎,他還說:「正因為有錢人很精明,我才能從他們的表情和反應裡,看出自己賣的東西為什麼受歡迎,滯銷的原因在哪裡。」

對待有錢人,攤販甲和攤販乙有截然不同的態度,冥冥中似乎正好預測了他們的人生。

幾年之後,攤販甲成為小貿易商,經常往返日本及東南亞採購,同時和親戚合資開了幾家飾品店,銷售自己從國外採購回來的商品。攤販乙繼續在夜市賣東西,直到市場改建,他被強制遷移到位置不理想的賣場,生意愈來愈差,才收起攤位,最近賦閒在家。

有錢人並非完美,也不是每個有錢人都能討人喜歡。但比這些情緒好惡更重要的是:看待有錢人的態度,將投射出自己內在對擁有財富的企圖心及動機。你可以不跟有錢人做朋友,但絕不要只是因為他們有錢就敵視他們,換個角度欣賞他們,或向他們學習,雖不保證財富愈多,但心胸絕對會更寬大。


有錢的人習慣審慎思考,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

對金錢的觀念和用錢的態度,決定了一個人財富的多寡。
這個世界很弔詭,缺錢的人手上沒有大錢,自以為花的都是小錢,卻沒有想過,把所有的小錢集合起來,就可能變成一筆大錢。根據我到大賣場購物的經驗,的確如此,購買單項商品時,每一項都覺得很便宜,等到櫃檯結帳,才發現其實總金額並不小。

聚沙成塔、積少成多,懂得省錢的人,就是這樣節衣縮食慢慢致富的。愈是有錢的人,愈看重每一筆小錢,在他們眼裡,每一筆小錢都是大錢。

政民原本是被親友看好的年輕創業家,不料事業發展遇到瓶頸。經商失敗之後負債累累,但是他的消費方式並沒有太大改變。周末上個小館、沒事換款手機、沒等打折就買新衣……好友看了忍不住勸他:「外面景氣不好,你的手頭也不甚寬裕,能省則省。」因為是多年好友,他也不覺得尷尬,很自然地說出心裡的話:「跟從前不能比的啦,我又沒有花天酒地,眼前這些開銷,都是小錢嘛!」朋友沒好氣地說:「你就是這樣想,才會存不了錢,債務也沒辦法按照預定計畫還清。」

歐洲理財大師博多.雪佛(Bodo Shafer)說:「富人和窮人不同的地方,就在於他們想法不一樣。」有錢人並非不花錢,也不是一毛不拔,而是他們習慣審慎思考,把錢花在該花的地方。對他們來說,錢沒有大小之分,十塊錢是錢,十萬元也是錢。該不該花這筆錢,看用途、看效益。如果是用於投資,最好能夠四兩撥千金,只要看好投資報酬率,放進去再大筆的錢,眼睛也不會眨一下。但若是用在不必要的花費上,任何一筆小錢都是大錢。

不懂的人,以為他們很小氣,對他們富有卻吝嗇的行徑嗤之以鼻,但其實這就是他們能夠擁有財富,並且保有財富的原因。反觀那些尚未得到財富,或曾經擁有過,但最後終究沒能夠守住財富的人,腦袋裡缺的就是這種對於該不該花錢的判斷力。他們對於小錢,總有些誤解,以為這點數目不影響大局,吃不飽、餓不死,留著成不了氣候、花掉也就不足惜,所以墜入無法累積財富的惡性循環裡。

想要擺脫貧窮,變成有錢人嗎?能「開源」是最好的,若一時做不到,就先從「節流」做起。即使你變成了大富翁,同樣得學會如何節制不該花的錢。只要記得:把每一筆小錢都當成大錢,慎重考慮它該不該花?也許你成不了富翁,但絕對不會變成窮光蛋。


卡神,未必留得住財神

曾經有位未滿三十歲的女子,因為善於運用資訊及網路,不斷主動策劃、號召親友參加「抽獎」「競標」「紅利積點」等促銷活動,再將所獲得的標的物轉售,短短幾年的時間,赤手空拳淨賺近新台幣千萬元,所以大家封她為「卡神」。
正值台灣社會許多消費者過度擴張個人信用,無法清償卡債而成為「卡奴」,她的快速致富方式,成為明顯對比。

同樣是使用信用卡,有人變成「卡神」;有人淪為「卡奴」。兩者之間,有幾個差異點,連接成一條界線,區分成「神」和「奴」的兩個世界。「卡神」,用頭腦、有計畫,事先計算每一筆消費後面可能帶來的利潤;「卡奴」正好相反,不用頭腦、欠缺計畫,事先完全不想消費之後可能產生的利息。

於是,「卡神」和「卡奴」也在媒體的鏡頭下,走向不同的人生。「卡神」接受媒體專訪,侃侃而談她的操作經驗;「卡奴」避之猶恐不及,怕被鎂光燈拍到人生的窘境。印象中,只有少數的「卡奴」願意現身說法,讓自己痛苦的遭遇,成為其他人的借鏡。我看過一位「卡奴」分享了她在家包水餃上網銷售償債的故事,很有勵志作用。雖然生活過得很辛苦,但是未來還是很有希望。

相對地,看到「卡神」風光的事蹟,有人羨慕讚嘆,也有人大表不屑。前者,認為她很聰明,是新世代的理財專家,懂得用創意賺錢,應該算是三百六十行外的另一行。後者,認為她不踏實工作,向親友集資做投機事業。

「卡神」的賺錢方式,見仁見智,我沒有特別正面或負面的評價,但值得深思的是,這樣的致富模式是否能夠系統化、複製化,累積為可應用的成功經驗;亦或是大量曝光之後,反而把進門的財神嚇得坐不住,慌張奪門而出。

實不相瞞,我有個好朋友才是真正的卡神,他早就懂得運用類似的模式賺錢。幾年前我去他家小坐,發現桌上堆滿明信片,細問才知道他參加各種抽獎活動,而且是中獎大王,然後把所有抽中的大獎拿去變賣。無論操作規模、獲取利潤,都比在媒體前自曝成功經驗的「卡神」厲害多了。看到「卡神」曝光,他急得跳腳,遊戲竅門被拆穿,相關金融機構懂得防範,大家都玩不下去了。

如果你不介意躲在暗處賺錢,只要留意過程不違法,而且賺得心安理得,其實也稱不上是什麼錯。但是,「把握賺錢機會」和「用投機方式賺錢」,畢竟是兩回事。也許短期間之內不容易區別,但如果是見不得陽光的秘訣,就很容易在曝光之後被蒸發掉。

俗話說;「錢有四隻腳,人只有兩隻腳!」真正會賺錢並且成為富翁的,是那些既能享受生活,也能把錢留在身邊的人。他們通常都會建立一套創造財富的機制,而且可以長久賺下去。既能夠為自己致富,也不吝分享給別人。


點石成金,觀念革新

脫貧致富的關鍵概念:
*「開源」與「節流」是千古不變的致富法則;「恐懼」和「貪婪」是理財時最常碰到的障礙。但是,積極投入於「開源」與「節流」;克服人性中「恐懼」和「貪婪」的弱點,需要的不是理財的觀念或知識,而是持續不斷的心靈修養,以及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。

*市面上常有「怎樣花錢最聰明」的論述,其實,花錢花得再聰明,都沒有比直接把錢省下來更實在。不要每天只想花錢,擁有豐富的物質,不會帶來更多快樂。

*善用「簡」「儉」「撿」「減」法則,讓你省下更多錢。節儉,固然是很好的美德,但必須先從享受簡單的生活開始。先有「簡」的概念,才能做到「儉」。生活簡單,自然可以省錢。然後,試著接受「撿」的觀念,採用二手貨,省錢又環保。再來是「減」,降低物慾、減少必須持有的衣服、飾品、用品,轉送給需要的人,你會發現:空間多出來了、心靈更富有了,人生也更幸福了。

沒有留言: